您现在的位置: 下冶教育网 >> 网站 >> 师生园地 >> 读书频道 >> 正文
下冶二小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作者:二小    文章来源:二小    点击数:1689    更新时间:2015/4/1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

下冶二小  聂玉珍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依然很有用,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这本书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失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感动之中改变自己

——读《插班生林可树》有感

下冶二小     刘燕平

说实话,重新走上讲坛已有四五年,可说来惭愧,在这四五年中,除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外,我没有研读过一本教育专业书籍,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只是一心扑在教学上。教学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知识的困乏和表达的词穷,课堂上的词不达意使我深深渴望能通过学习和读书来充实自己。而带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加上一个班的班主任,使我无法抽出空来去学习,万般无奈的我只好利用每周来回座客车的时间来读书。如今,我已坚持一个多月,一本《插班生林可树》仅仅看了129页,但我已倍感欣慰。

不曾想这本书真的影响了我。《插班生林可树》讲的是学期半中间从外校转来一名学生,这个学生问题一大堆,经常不做作业,还和同学打架,老师顶嘴。动不动就逃学。而该班语文教师杨老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己循循善诱的教育,耐心引导,并联合班主任陈老师及任课教师一起教化,最终影响并改变了林可树。

老师对待林可树不可谓不用心。每次和林可树说话,老师都能俯下身来;每次找林可树谈话,老师都为林可树拉过一张凳子;每次在公众场合教育林可书,老师都揽着他的肩头:每次林可树在课堂犯了错误,或者是小组长告林可数的状,老师都在课堂上悄悄叮嘱他,从来不当着其他学生的面大声呵斥他。

老师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老师的爱润物无声,温润如玉。试想:这样的爱如春风,有几个学生能抵抗得了?又有怎样的坚冰不能融化?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次林可树故伎重演,作业又没完成,在老师的反复追问下,林可树始终保持冷漠,不管杨老师如何启发,他都三缄其口,还不停的歪着头、翻白眼。试问,这样的肢体语言,又有几个老师能忍受?一般来说,师生沟通到这种程度,往往是以教师发火而宣告失败。而老师不仅没有发火,而且还做出多种假设让学生选择?明知道可树是因为贪玩没有完成作业,却不拆穿,而是一味的积极寻找话题和可树沟通,看完之后我大受震撼,这哪里是一个师者,简直是一个智者!

看了老师的做法,我深感惭愧,老师是一个有高度素养和魅力的老师,他是那样的爱着自己的学生,即使是其他老师都恨铁不成钢的林可树,他依然能耐心教化。当听到老师称自己的学生“我的那群孩子”时,我又一次被深深震撼了。想一想自己平时的做法,看到学生作业没写,从来不问,举尺就打,自己真的是从来没爱过学生呀。于是我暗下决心,今后的每一天自己也要像老师一样来爱学生。

看完那一篇,正好是星期天到校。学生正在检查星期作业,我坐在讲桌前拿出工作手册,翻看本周有什么班级事宜。组长赵梦欣过来报告说:“老师,李伟涛的作业又没写,问他他说掉家了。”李伟涛是班里比较懒的一个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疏忽,经常不写作业,即便写了也龙飞凤舞。按照平时的做法和规定,凡是作业没完成的一律打手10下,虽然我也不想打学生,但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所以只好先这样了。也许是杨老师的爱还感动着我,那一刻,我竟然没有生气。这要搁平时,我是一定会大发雷霆的。我心想:不如饶过他这一次吧,就当是在效仿老师的爱。我把李伟涛叫到跟前,他自觉的伸出手。说实话,我也知道李伟涛是因为贪玩懒惰没有完成作业,但我还是问了他,希望他能如实回答。但没想到他怎么都不承认。我想我也应该像老师一样不拆穿他,于是我揽了揽他的后腰(因为当时我是坐着的,他是站着的,所以正好可以揽着)对他说:“老师没办法知道你到底写了没有,但老师愿意相信你一次,倘若以后要想证明自己的清白,请把作业带来。”他怯怯地说:“老师,下次我一定带来。”我说:“好吧,那你回吧,我等着你下一次的作业。”他没想到我会这样处理,所以目光中满是惊讶,回到座位上的他,又看了看我,仿佛还是不敢相信我会这么轻易放过他。看着他的样子,我很欣慰。虽然我没有老师做的那么好,但最起码我改变了处理问题的方式,没有厉声呵斥,没有暴风骤雨,有的只是和风细雨。但愿我意外的举动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影响。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犹镜也,多读之,可以正行:书犹食也,细读之,可以弥补心灵的饥饿。但愿我能在书香的陪伴下,变得睿智、丰盈,渐行渐远。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下冶二小  张扬

最近正在热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又激起我回忆当时看书的种种情节故事。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最长的一部小说,也是最认真看的一本小说。从大学时代就喜欢上这本小说,以至于我有段时间经常废寝忘食,像着了魔一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给小说增添着色彩,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能得以净化。

作者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平,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书中的孙少平朴实无华、大胆创新,为一家人倾尽所有,收获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孙少安饱读诗书,有理想和信念,为生活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都是平凡人,但骨子里又有着高尚的人格,是可爱的人,值得被尊重和学习。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该看看《平凡的世界》,倾听那些久远的声音,或许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扭曲的时代,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我们还在迷惘…… 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砺,才能成就更好地生活,这将给我们以后人生道路上带来很大的益处

最让我赏识的是,从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怎么去生活,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的与思考,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感叹,这可能是这本书的深邃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精华.前段时间我的内心比较煎熬,因为工作需要突然换了工作岗位,拿着陌生的教材书我一头雾水、一筹莫展。新学期对我来说就像牢笼一样紧紧的压迫着我,感觉肩上的负担很重。又回头看了看《平凡的世界》我内心似乎又不那么苦痛,从那里一群可爱的人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无论有多大的挑战我都将从容面对,从点滴中积累自己的经验,从旁人处学的很好的知识。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用永恒的痛苦,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只有在曲折中顽强的前进才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读了这本书后,我心胸豁然开朗,对所有生活的磨难,对生活的迷惑和不解,都在这找到了答案,使我更深一层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过去曾经为自己不公的命运而怨天忧人,为自己悲惨的遭遇而伤痛,这些人生哲理让我醒悟,给了我迷津,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体会: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我们不能因为平凡而不去生活,我们要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勇敢的挑战,努力的进取,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

读毕淑敏《幸福的尺度》有感

下冶二小  卫利利

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着幸福的定义。

人总是觉得自己缺少什么。要有很多很多的钱,很多很多的爱,衣橱里总是少件衣服,生活中总是少些乐趣……好象少了什么都不行似的。一个愿望满足了,很多愿望又会冒出来。

年少轻狂时总是一边查阅幸福的定义,一边挥手将面前的幸福赶开,等到所有的缤纷都变成怀念,才发现已错过生命中最美的季节,后悔不已。

人在觉得不满足的时候,到底是在追求着幸福,还是在追求着永远不会有尽头的“欲望”呢?

上帝是最公平的,他给每个人一个幸福密码去开启幸福之门。但是有些人一辈子追求幸福,到头来也没找到幸福;有些人自以为很幸福,其实他根本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更多的人是无法认识自己拥有幸福,往往在幸福的时候把握不好,让幸福过早离开了自己。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破译幸福密码,也就不可能打开幸福之门。 幸福是一种心态,有钱未必是幸福,无钱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幸福来源于生活的轻松与满足。

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都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生活过。

幸福一直都在……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

下冶二小  陈军军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感觉这本书非常好,书籍中用了很多的教育故事阐述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说明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赏识的重要性,赏识说白了就是赞美学生、鼓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寒假的这些日子里,我看了很多的教育新闻,其中有一句话对我的感触很大,那就是学生的学习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比赛,家长不要太在意一次的考试成绩,老师也不要因为学生的一次没考好就去贬低学生。相反这个时候,没考好的学生反而最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体会:

一、让每位学生都享受一份关爱

爱,是一份关爱,一种宽容。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和爱护,就像赞美我们老师的那一句话一样,我们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花朵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记得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学生也是人,而且还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走向成功。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每位学生都享有一次机会

教育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那么一次,谁也不可能上两次学,所以“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曾经有教育专家这么说过,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考8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可能和你做同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捐钱给学校的;中途退学的同学,你也要对他好,他会成为比尔盖茨或乔布斯;爱打架的同学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会成为警察官;人人都可是可塑之材!在我们的日常学习过程中,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当老师在赞美学生的时候,学生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一些不好的毛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当然了,在赞美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一定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不能随意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见学习不好的学生和调皮捣蛋的学生,但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性格不同,但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渴望听到赞美,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我们没用心去发现,就好比,世界不缺美,却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文章录入:jyxyjy    责任编辑:jyxyj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